行業動態 |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:“知識外賣”再度激活實體書店?
來源: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發布時間:2025年10月14日 16:20
今年上半年,四川、浙江、內蒙古等地的新華書店紛紛宣布全面入駐線上外賣平臺,推出“閱讀到家”服務。秋季開學季期間,不少書店的外賣場訂單量暴漲數十倍,成為推動銷售增長的重要渠道。
“知識外賣”這一概念最早于疫情期間出現,當實體書店客流量近乎停滯,拓展線上尤其是外賣平臺,成為書店的被迫之舉。彼時,人們的出行也多有不便,因此“知識外賣”的市場價值被階段性認可,北京72家實體書店宣布進駐美團,上海新華傳媒旗下30家新華書店、上海書城上線餓了么……但2022年以后,“知識外賣”熱度漸熄,“圖書上線外賣平臺的算賬問題”被重新提起并引發熱議,“知識外賣”的商業模式受到了質疑。不少人認為,與生活必需品、消費頻次更高的餐飲等業態相比,“知識外賣”只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“雞肋”。目前仍在發力外賣平臺的實體書店,有著怎樣的打算?在他們看來,“知識外賣”具備怎樣的市場發展前景?據此,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對全國范圍內開展“知識外賣”的書店進行了采訪,破題“知識外賣”。
“門店邏輯+市場邏輯”
推動外賣選品
實體書店拓展線上,選品是面臨的第一個課題。綜觀受訪書店情況:或以門店本身的經營品種為依據選擇全品種上線,或以暢銷品種上線,代表了門店邏輯和市場邏輯兩種不同的經營定位。
門店邏輯推動全品種上線。在門店邏輯下,實體書店在“知識外賣”拓展中主打“量大管飽”,線下門店在售的全品種圖書上線。今年上半年,內蒙古各地新華書店陸續上線外賣平臺。內蒙古蒙新圖書連鎖有限公司開通美團同城配送服務,以涵蓋文學、社科、經管、少兒、教輔等各類圖書為服務優勢,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閱讀需求。云南新華文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淑敏介紹,目前,云南新華旗下各門店已陸續上線美團外賣平臺,并通過“圖書+文具+辦公用品+體育用品+玩具+生活用品”的模式,對實體書店現有庫存商品實行全品類上線。
近年來,浙江地區的新華書店陸續上線外賣平臺,持續推動“門店數字化+即時配送”體系構建。浙江金華市新華書店江南店柜組長蔡琳介紹,金華市店上線的5000余種圖書由浙江省新華書店按照各門店庫存統一上架。“和其他民營門店相比,新華書店在品種上有一定優勢,使讀者可以在美團平臺實現云逛書店。”蔡琳補充道。浙江義烏市新華書店除義務教育階段教材外,符合庫存規則的書籍實現應上盡上。在外賣平臺上,寧波市新華書店以系統對接和手工2種方式實施商品上架。寧波市新華書店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進劍介紹,一是圖書管理系統直接對接外賣平臺庫存,復本數大于3本的自動上架。二是文具文創等商品實現手工上架,在寧波新華主賬號上架后,各門店進行批量復制。
市場邏輯實現線上精細化運營。不少書店在外賣平臺的選品中,主打精細化運營,以市場暢銷與否作為上架某商品的評判標準,并針對不同門店的定位,實現差異化選品。福建新華發行(集團)有限責任公司廈門分公司數字專員劉震介紹,福建廈門新華書店在知識外賣中主打三個方向:一是貼合各門店的主題,如側重少兒類的門店重點上架繪本、少兒教輔;側重學生群體的門店重點上架教材和學科工具書。二是結合門店的線下銷售情況和市場調研結果,挑選熱銷、用戶認可度高的圖書和文創,確保上線后能貼合市場需求。三是適當增加不同類型的圖書和文創,避免線上貨架太單一,豐富用戶的選擇。
在外賣平臺的產品矩陣搭建上,成都購書中心沒有照搬線下全品類庫存,而是形成了 “精準篩選、動態調整” 的選品體系。該店副經理杜秋竹介紹,在外賣平臺上架商品選品核心是要牢牢圍繞 “數據驅動、突出剛需與時效、兼顧熱點與本地需求” 三大原則,涵蓋引流品、熱銷圖書、工具書、應急剛需教輔等核心品類。
深圳書城南山城店長趙建霞表示,目前該店在外賣平臺上架了圖書、文創和生活類產品。她表示,依據不同的商品類型,書城有著不同的上架標準。“圖書選品以經典、常銷、熱門和新書為主,教材教輔選品甄選重點供應商產品,教材全部上架,文創選品基于周邊客群和同類型店鋪暢銷單品,小百貨以生活中高頻、常耗品。”
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銷售中心徐匯日月光店店長張榛坦言,在外賣平臺的選品中,該店會結合門店線下銷售數據,優先上架月銷TOP50的圖書與文創產品。“教輔資料聚焦周邊學校歷年教輔購買情況及最新的教改要求,上架適合購買的教輔產品。非書類包括書簽、DIY手工八音盒等文創產品”。
Tips
實體書店在拓展“知識外賣”,發力閱讀到家服務中,無論是全品種上線還是重點暢銷品上線,找到適合自身門店發展的模式更為重要。從受訪書店的情況來看,部分地區的探索逐漸呈現出規模化、體系化的特征,如浙江、內蒙古等地的新華書店,從集團頂層設計出發,全盤布局,不僅助力了“知識外賣”做大做強,從更深層次來說,也為實體書店布局本地生活服務,聚焦本地用戶文化需求,打造文化服務提供商,進行了有益探索,積累了經驗。
滿足即時性需求
學習相關產品銷售佳
在剛剛過去的2025秋季開學季,教輔材料、文具等銷量持續攀升,學習類相關產品成為推動“知識外賣”實現增量的暢銷品,滿足消費者的即時性需求。此外,通過開展多種營銷活動,也為實體書店的“知識外賣”拓展帶來諸多裨益。
注重配送時效,滿足即時需求。在推動“知識外賣”服務中,如不少書店將“最快30分鐘送達”作為重要賣點,著力滿足讀者的即時文化消費需求。張榛認為,實體書店上線“知識外賣”,可以實現讀者消費的即時性滿足。“相比電商平臺3~5天的物流周期,外賣的時效優勢,能精準觸達應急購書,如忘記帶課本、臨時需要參考書和沖動消費場景。”此外,他強調,外賣模式還解決了“線下奔波購書”的痛點,且圖書的質量在家長群體中口碑良好,復購率較高。
杜秋竹介紹,工具書與教輔類圖書在新華文軒成都購書中心的外賣平臺銷售較好。“這類產品熱銷的核心原因在于其精準匹配了 ‘即時性剛需’場景,從消費時段來看,午間(12時到14時)與傍晚(18時到20時)為下單高峰期,進一步印證了 ‘應急’‘即時沖動’是圖書外賣的核心消費特征。”
浙江金華市新華書店將“最快30分鐘送達,不耽誤孩子學習”打造成知識外賣的核心賣點之一。在浙江義烏市新華書店,學生必備工具書和必讀讀物銷售較好,傅翔強調:“一時不方便到店購買和要求即時到貨的用戶,會在外賣平臺上下單,這也是我們發力外賣平臺的機會。”
劉震強調,外賣平臺“最快30分鐘送達”,能夠滿足部分用戶的“急需求”。他舉例說道:“比如學生急需一本教輔,電商往往需要等2~3天,外賣當天就能拿到,填補了‘時效性短板’,即時配送是最大的優勢。此外,我們上架圖書的定價與電商平臺相差不大,且上架的都是適配本地教學、閱讀需求的版本,用戶無需糾結版本問題”。
學生需求成“知識外賣”重要突破口。內蒙古新華書店2020年上線美團外賣平臺,目前以教材教輔銷售為主,日均銷售超百單。教材教輔等學生相關產品,也成為實體書店拓展“知識外賣”的重要支撐。趙建霞介紹,在深圳書城南山城外賣平臺,校服、工具書、作業本等與學生相關產品銷售情況較好。“教育是圖書消費的重要板塊,學生對于剛需產品的質量、時效都有較高要求,新華書店品類齊全、質量優異、布點合理,充分滿足了家長、學生急切的購買需求”。楊淑敏介紹,以昆明新華北辰名品店為例,近30天突破800+的單量,充分說明了新華書店的優勢。
開學季期間,《現代漢語詞典》《新華字典》等學生臨時急需的工具書在寧波新華的外賣平臺銷售較好。范進劍坦言,外賣平臺的圖書品種主要還是解決教育所需。“寧波新華旗下8家門店平常訂單量約20單/天,開學期間能增加到200~300單/天。書店的外賣起送價為50元,為方便讀者湊單,今年年初我們還增加了文具品類,并在非銷售旺季增加本地文化的冰箱貼和明信片等,補充銷售。醫院住院部的地址在訂單中也會較多出現,由此可以看出部分住院病人更需要即時配送。”開學季期間,《現代漢語詞典(第7版)》等工具書、教輔書和課外推薦讀物,在浙江金華市新華書店的美團平臺銷量最佳,迎來了一波銷售小高潮。蔡琳介紹,家長除了在網上找合適的教輔書外,也會在外賣平臺上找一些熱門的教輔書進行下單,還會購買學校推薦的必讀讀物。“針對開學季,金華市店參與了浙江省新華書店美團平臺滿59-10元的優惠活動,并獲得了平臺流量支持。此外,在美團店鋪我們設置了極其清晰分類,如‘熱銷教輔必讀讀物’‘啟航學習包’‘新課標學生閱讀’等,便于讀者快速找到所需圖書,提升用戶體驗。”
Tips
對實體書店尤其是大書城來說,外賣平臺的訂單即便日均達200~300單,但因客單價較低,對書店的影響也有限。當下,實體書店正在從圖書零售商向文化服務商轉型,需要注意的是,拓展線上平臺雖不能帶來利潤的大幅上升,但能滿足讀者的“急需求”,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養讀者習慣,尤其是在學生為主要客群的情況下,更有利于提升品牌認知度。
